液态二氧化碳(CO₂)在常温下通常以高压压缩状态储存(或低温低压状态),属于《危险化学品目录》中的 “加压气体”,运输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危险品运输规范,襄阳信安达厂家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,以防范泄漏、爆炸、人员冻伤或窒息等风险:
液态二氧化碳的运输依赖专用压力容器,且需满足资质合规性,这是安全运输的基础。
-
容器的合规性与完整性
- 必须使用经检验合格的专用压力容器(如无缝钢瓶、低温储罐等),容器需标注 “液化二氧化碳”“加压气体” 等警示标识,且在有效期内(国内压力容器需通过定期检验,通常每 3 年 1 次)。
- 检查容器外观:无划痕、腐蚀、变形等缺陷;阀门、压力表、安全阀等附件需完好(安全阀需校验合格,确保超压时能自动泄压);接口处的密封垫片需无老化,防止泄漏。
- 若为低温液态二氧化碳(储存温度约 - 56.6℃),需使用低温绝热储罐,检查绝热层是否完好(避免冷量流失导致压力骤升),且储罐需配备液位计、温度计等监控装置。
-
运输资质与人员资质
- 运输单位需具备危险品运输许可证(经营范围包含 “加压气体”),运输车辆需符合危险品运输标准(如配备防爆轮胎、应急切断装置、危险品标识牌等)。
- 驾驶员和押运员需通过专项培训并取得危险品运输从业资格证,熟悉液态二氧化碳的特性(如低温冻伤、窒息风险)、应急处理流程,且需随身携带运输单据(如危险化学品运输单、容器检验报告等)。
装载是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,需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容器损坏或泄漏。
-
严格控制装载量,杜绝超载
- 按容器额定容积装载,液态二氧化碳的充装系数(单位容积内的充装质量)需符合规范(通常不超过 0.74kg/L),避免因超载导致容器内压力过高(温度升高时,液态 CO₂膨胀易超压)。
- 低温储罐装载时,需预留一定气相空间(通常不低于 5%),防止低温液体受热膨胀后溢出或超压。
-
规范固定,避免运输中晃动碰撞
- 容器需用专用固定装置(如防滑垫、绑带、支架)牢牢固定在运输车辆上,确保无横向或纵向晃动 —— 碰撞可能导致阀门损坏、容器变形,甚至引发泄漏。
- 若运输多个钢瓶,钢瓶之间需用缓冲材料分隔,避免相互碰撞;钢瓶瓶口需朝向一致(通常朝上或朝同一侧),防止阀门被意外撞击。
-
严禁混装,远离禁忌物
- 液态二氧化碳容器需单独运输,严禁与易燃气体(如氢气、甲烷)、氧化剂(如氧气)、腐蚀性物质(如硫酸)等混装——CO₂虽不可燃,但与易燃气体混合可能增加泄漏后的风险(如易燃气体遇火源爆炸);与腐蚀性物质接触可能腐蚀容器。
- 运输车辆内不得搭载无关人员或携带火种(如打火机)、高温物品(如热水袋),避免热源导致容器内压力升高。
运输过程中需实时关注容器状态和环境变化,及时规避风险。
-
实时监控压力与温度
- 定期查看容器的压力表和温度计(建议每 2 小时至少 1 次):
- 高压液态 CO₂的正常储存压力约 5-7MPa(随温度变化,温度升高压力上升),若压力超过安全阀设定值(通常为 8-10MPa),需立即采取降温措施(如用冷水喷淋容器,避免阳光直射);
- 低温液态 CO₂若出现温度异常升高(如超过 - 40℃),可能是绝热层失效,需尽快联系目的地卸载,避免压力骤升。
-
路线与环境管控
- 选择远离人员密集区域(如居民区、学校)、热源(如锅炉房、明火作业点)和易燃易爆场所(如加油站)的路线;避开陡坡、颠簸路段,减少容器因振动导致的密封失效。
- 极端天气下谨慎运输:夏季避免正午高温时段运输(需对容器遮阳,防止暴晒);冬季注意容器阀门是否因低温结霜导致卡顿(可用温水缓慢解冻,禁止用火烤);雨天需防止容器进水腐蚀,雪天需减速防滑。
-
车辆与设备状态检查
- 运输车辆需保持正常运行状态:刹车、转向系统灵敏,轮胎气压正常(防爆轮胎需无破损);车辆配备的应急设备(如灭火器、急救箱、泄漏应急处理工具)需齐全有效。
- 若运输低温液态 CO₂,需检查储罐的泄压阀是否正常(低温泄漏可能导致周围空气冷凝成白雾,需警惕微量泄漏迹象)。
一旦发生泄漏、容器损坏等情况,需立即采取科学措施,避免事态扩大。
-
泄漏应急处置
- 立即停车并疏散周围人员:液态 CO₂泄漏后会迅速汽化,导致周围氧气浓度降低(CO₂密度比空气大,易在低洼处聚集),需引导人员前往上风向、地势较高处撤离,严禁进入封闭空间(如地下室、车厢)。
- 佩戴防护装备后操作:处理泄漏时需穿防寒服(防低温冻伤)、戴防毒面具(或正压式呼吸器,防窒息),严禁徒手接触泄漏点或低温容器表面(-56.6℃可瞬间冻伤皮肤)。
- 小泄漏:若阀门轻微泄漏,尝试关闭阀门(若阀门卡顿,不可强行操作);若无法关闭,用专用堵漏工具封堵,同时联系专业救援。
- 大量泄漏:若容器严重损坏或阀门失效,无法控制泄漏,需立即撤离至安全距离,设置警戒区(至少 100 米范围),拨打 119 和当地应急部门电话,等待专业人员处理(不可自行盲目处置)。
-
人员冻伤或窒息急救
- 冻伤:若皮肤接触低温 CO₂或容器,立即用温水(约 37-40℃)缓慢复温冻伤部位,不可用热水或火烤,复温后及时就医(避免冻伤部位感染)。
- 窒息:若人员出现头晕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立即移至空气新鲜处,保持平卧;若呼吸停止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送医。
-
容器超压或火灾应对
- 若容器压力持续升高且安全阀未起跳,需立即远离车辆,避免容器爆炸(高压容器爆炸可能产生碎片伤人);若发生火灾(虽 CO₂不可燃,但车辆或周围物品着火),用干粉灭火器灭火,同时对容器喷水降温(避免火焰直接烘烤容器)。
到达目的地后,卸载过程需延续安全规范,避免最后环节出现疏漏。
- 卸载前确认接收方的储存设施合规(如具备合格的压力容器、卸载场地通风良好),并与接收方核对容器信息(如压力、装载量)。
- 卸载时缓慢操作阀门,避免液态 CO₂流速过快导致管道振动或产生静电(低温管道需避免剧烈弯曲,防止脆裂)。
- 卸载完成后,关闭容器阀门,检查接口处是否泄漏,确认无误后清理车辆,整理运输单据并归档。
襄阳信安达液态二氧化碳运输的核心是 “
防泄漏、控压力、保资质、会应急”,需从容器合规性、人员专业性、过程监控、应急准备等全环节落实要求,严格遵循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《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》等法规,才能最大限度降低运输风险。